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亦无止境。要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以理论创新为事业发展引领。中国共产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性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一系列重大课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老祖宗”没有讲过,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探索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和艰辛,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深刻的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了错误出现的原因,鲜明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关乎经济体制之构建,实为重大议题。在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亦可实施市场经济,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此理论内涵丰富:首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非划分社会制度的依据;其次,计划与市场仅为经济调控手段,各有利弊,社会主义采纳市场经济,旨在融合二者之优势;最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本身无制度属性,可与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呈现各异特质。
邓小平理论首次系统地初步解答了在我国这样的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其以创新思维观点,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社会主义认识提升至新的科学高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引,堪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二)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困境,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亦面临新的挑战与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成为党面临的重大课题。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以及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成为党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持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任务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大力推动生产力进步,是党立于时代前沿、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必然要求。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应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需高度重视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先进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完善密不可分,需使各层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必须坚定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环节;教育作为先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助力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国家主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党源于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必须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发挥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不断获得实际利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江泽民强调:“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及方针政策,均应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成功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三)探寻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胡锦涛指出:“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我们所谋求的发展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自觉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体现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中,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协调发展,就是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好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