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促发展丨AI浪潮澎湃而至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

  2025年春节前后,DeepSeek横空出世并迅速爆火,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掀起创新和应用热潮。从ChatGPT到Sora,再到DeepSeek,人工智能已悄然渗透进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每个角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热切期待。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职业替代、信息安全、认知伦理等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全面深入地认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又该如何以理性且客观的视角去审视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是否会如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在未来的某一天“取人类而代之”呢?这些既是关系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现实之问,也是关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文明之思。

  AI浪潮澎湃而至

  虽然人工智能近年来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人类很早以前就有了创造拟人器物的奇妙想象。我国先秦古籍《列子·汤问》中就曾记载这样一幕:周穆王西巡时,能工巧匠偃师带着一个用木料、皮革、胶漆和颜料精心制作的偶人前来献技。偶人栩栩如生,可以疾走,可以缓行,宛如真人。如此巧夺天工,堪比现代机器人。尽管“偃师献技”可能只是一个古代科幻故事,但在那个年代,中国古人就有这样超前的幻想,着实令人称奇和感叹。如今,当我们回望这部典籍,将古代试图依靠机械结构模拟人类动作,与当下基于算力等让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行为结合起来看,会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及其应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旨在通过算法和模型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和训练,使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人工智能与传统计算机程序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程序是“听命令”,只能严格执行人类预先编写好的规则;而现代人工智能则是“会学习”,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能够自主归纳出规律和模式。比如,现在的翻译软件,已不再依赖于人工编写的庞大语法规则库,而是在学习了由人类翻译好的海量文本之后,能自主掌握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乃至语境上的对应规律,使得翻译结果日益精准、贴切和自然。正是这种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学习”的革命性飞跃,赋予了人工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强大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历经波折、最终在沉寂中迎来爆发的史诗。这部史诗起笔于20世纪中叶的一个哲学思考。1950年,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的艾伦·图灵以“机器能否思考”这一简单却深刻的问题,点燃了人类探索智能机器的火苗。随后,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被正式命名,一群天才科学家梦想用一个夏天,赋予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能力,敲开了人工智能的崛起之门。1966年,全球最早的聊天机器人Eliza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诞生,实现了简单的人机对话。几年后,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研发的首台AI移动机器人Shakey开始跌跌撞撞学走路。然而,受限于当时孱弱的数据、算力与算法理论,AI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冬天。

  但正如暗夜为黎明积蓄力量,这段时期的寂静坚守,为未来的惊雷奠定了基础。1997年,IBM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宣告机器的逻辑计算力首次超越人类,让人们重新燃起对AI的敬畏与期待。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及其团队正式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纪元。而真正的革命发生在2012年,这主要得益于海量标注数据集的出现,以及图形处理器(GPU)带来的强大并行计算能力的支撑,以AlexNet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技术横空出世,让AI真正“学会了学习”,能够自主从海量数据中总结规律,而不再仅仅依赖人工规则。这一从“计算”到“学习”的质变,是AI走出实验室、迈向现实世界的关键一步。2016年,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的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世界冠军李世石,展露超越人类定式的“神之一手”。这一事件如同一场震撼全球的风暴,向人类展现了AI惊人的“创造力”。

  2022年以来,预训练大模型技术将AI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ChatGPT、Sora、DeepSeek等应用开发全方位展示了多种技术可能。这些强大的模型,不仅能理解语言、生成内容,还能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如今,当我们谈论AI时,不仅仅是在讨论一项技术革新,更是在探讨一个全新时代—AI时代的到来。作为革命性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影响的广度与深度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开,深刻重塑着社会生产、生活与治理的各个方面。

  产业发展领域,AI是驱动经济转型的“新型动力”。农业生产中,无人机高效开展大面积喷洒作业,AI巡检机器狗能精准识别植株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矿产开发中,AI可以精准分析预测井下煤层分布,优化开采方案;“黑灯工厂”里,智能机器人实现了全天候精准作业;新药研发中,AI可将候选药物的筛选时间从数年缩至数月;金融领域内,智能风控系统在毫秒间识别欺诈交易……AI不仅焕发了传统产业的新生机,而且正以指数级增长速度开拓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蓝海。

  社会治理领域,AI是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智慧大脑”。以“城市大脑”为代表的治理系统,可以智能化调控交通信号,有效缓解拥堵,极大提升出行效率;借助AI大模型,预测一轮台风未来10天的路径,能从原来需要耗费5小时缩短至10秒内,为防灾减灾抢出黄金时间;通过AI识别等技术,能提前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助力水生态环境问题研判……AI正推动社会治理从“经验判断”迈向“数据决策”,显著提升社会的安全与韧性。

  民生服务领域,AI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贴心助手”。在医疗健康领域,AI辅助医生精准诊断,并为个人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在教育领域,自适应学习平台为每个孩子精准“画像”,推送定制化学习路径,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养老领域,护理机器人、喂食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能使老年人获得更多暖心、安心服务。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学术科研领域,AI是驱动科学发现的“前沿工具”。传统科学研究主要依托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而人工智能擅长同时处理文本、图像、代码等异质信息,并在海量数据中捕捉隐性规律,形成超越人类直觉的创造力。比如,全球科学家在数十年间通过传统方法仅解析了20万个蛋白质结构,而借助AI技术,几个月时间就可以解析超过2亿个蛋白质结构,基本解决了蛋白质结构预测这一世界性难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拓展科研边界,催生交叉学科研究,不仅提高了科研效率,更能够激发出新发现新知识。AI在处理海量数据、发现未知规律方面的特殊能力,大大加速了人类知识疆域的拓展。

  不仅如此,AI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当下,不少年轻人正把AI聊天机器人当作新型“情绪搭子”,甚至让它们承担朋友、家人、心理咨询师等角色,从而获得情绪价值和心理抚慰。AI大模型多数时候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语句来捕捉其中的情绪,并作出相应的回应。许多出自AI之口的“疗愈式”话语,不失温情和温度,也着实温暖了许多处于困顿和迷茫中的人。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这种实时待命、即时响应的虚拟交流对象,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安慰与陪伴。

  如同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澎湃而至,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数智时代的决定性力量。如果说过去的机器是“双手的延伸”,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那么人工智能则是“大脑的延伸”,能极大地拓展人类的脑力劳动,深刻改变我们认知与创造世界的方式。但科技发展史也提醒我们,人工智能好似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能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文明形态的演进,也会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风险与治理挑战。因此,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忽视其潜在风险,亦不应因噎废食、否认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潜能,而是应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使人工智能最大程度造福人类社会。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contentToPrint);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close(); printWindow.print(); // 打印完成后关闭新窗口,并将焦点返回到当前页面窗口 printWindow.close(); window.f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