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吗
“上帝能不能创造出一块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这个中世纪曾引发无数神学家激烈辩论的诘问,在21世纪机器开始模仿人类思维时,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响叩问着今天的人们。事实上,人类对机器的焦虑由来已久,自蒸汽机的轰鸣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职业替代问题便引发了人机关系的紧张与对立。
人工智能的诞生,更是成倍放大了这种焦虑感。智能机械臂和自动化生产线已取代90%以上的装配工作;无人驾驶技术在多城的试点,影响着出租车与网约车司机的发展空间;AI语音助手可处理80%的标准化咨询,将服务响应时长压缩至秒级……毋庸置疑,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中那些高度重复、机械化的岗位,正被AI悄然“替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和疑惑: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大量抢走人们的“饭碗”,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失业?
其实,“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吗”这一疑问蕴含的复杂意义远非表面所见的“职业替代”所能涵盖。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个人职业层面以“会”或“不会”来下定论,而应从哲学层面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人与机器的界限问题。毕竟,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不仅关乎职业的存续与变革,更触及人类存在的本质、价值的判定以及人类未来的走向等重大哲学命题。
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人工智能在特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替代潜力,但这种替代并非全面替代,而是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技术变革从来不是简单地消灭旧职业,同时也孕育着新职业,推动产业结构往更高层次、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纵观职业发展史,凡是技术大进步、大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职业形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时代。印刷术兴起,使得抄写员这一职业群体人数锐减,但随之催生了制版师、印刷工等新兴职业;汽车取代马车,让马车夫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却带动了汽车制造、销售、维修等庞大产业的崛起;智能手机的问世,使得功能机逐渐被市场淘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孕育出亿万个新型就业机会。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训练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新兴职业的涌现,同样表明人工智能的运用不是简单地替代了重复性的职业劳动,而是也在倒逼劳动力市场向高技能、高素质与创意领域倾斜。目前,我国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是创新创业的赛道。从人类整体发展来看,机器取代人类的部分职业和工作,本质上都是将人类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集中精力去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开拓力。
另一方面,尽管人工智能在技术和智能方面模拟甚至接近人类思维方式,但人类与机器之间还是横亘着一条难以跨越的“天堑”,即人工智能系统并不具备人类的意识、情感和道德判断等能力。从生物结构看,人脑与机脑在物质、结构、形态上存在根本差异,人脑极强的可塑性、自适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机脑不断模仿却始终难以企及的。人工智能虽然在数据分析、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但它依然无法触及人类智慧的深度与广度,既无法具备“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思维,也无法形成人类特有的情感、价值理念等非理性意识,更难以在伦理难题中作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和抉择。拿AI创作诗歌来说,它并非源自内心的情感涌动,而是基于数据的统计建模,通过对海量诗词文本的学习,按照既定规则排列组合字词,生成看似优美的诗句。这一过程好比“石磨碾谷”,作品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输入数据的优劣。再如,AI虽然能通过在线课程和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提升成绩,但它无法完全取代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角色。可以说,AI本质上是一种“智能”机器、一种工具、一种“物”,并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与具备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依然存在本质的差别。
进一步而言,“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吗”这一问题,引发了更为深沉的哲学思考:当人工智能在思维方式上日益逼近人类,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何在?人类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本身,甚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其背后,实则交织着人与机器、效率与公平、科技与人文等多维度、深层次的复杂考量。如何找到应有的平衡点,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优势,又坚守住人类的主体性与尊严,成为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这需要我们以理性和智慧去解答。
比如,如何看待人与机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任何机器都“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从现有技术水平来看,人工智能尚未脱离这一本质,依然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确证,目前并不完全具备人类在浩瀚历史长河与丰富社会实践中淬炼而生的主体性,其“思考”与“行动”始终囿于概率计算的框架。尽管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会动态模糊某些人与机器的边界,但一个基本事实是:无论如何精进,人工智能都难以完全复制人类所特有的“灵魂”和“温度”,因为人是生活、思考、创造意义的主体,是生命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其实,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事实上,机器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和引导,人的发展也需要机器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既不能过分夸大机器的作用,忽视人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排斥机器,拒绝科技进步。只有在和谐共存的追求中,才能实现人与机器的共同发展。人工智能正如历史上的内燃机、电力,是人类能力延展的“器物”与手段,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们早已身处“人机共生”的现实之中,未来更将如此。
再如,如何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技术发展以提升效率为核心驱动力,但评判人工智能的价值,不能只讲经济效率而不讲社会公平。公平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和永恒追求,也是整个社会得以持续运行的必要前提和现实基础。如果只以提高生产效率作为单一价值尺度,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加剧社会分化的矛盾和风险。假使人工智能大规模替代某些职业,而又没有为受影响的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再培训和转型机会,就会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要避免凭借算法、算力等技术优势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确保各类群体都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共享机遇、共筑未来。
又如,如何看待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前一段时间,伴随着人工智能议题的火爆,“文科无用论”等相关话题频繁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这需要我们警惕一种认知偏差,即把科技与人文非此即彼地对立起来,简单地选择其一而舍弃另一。实际上,人文学科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从来都不是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恰恰相反,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迈向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技术发展的起点是满足人类需要,技术的不可知性需要人文精神的驾驭与关怀。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下,科技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闪耀人性的光辉,才能真正造福人类、避免走向歧途。倘若缺乏伦理层面的约束,人工智能极有可能成为侵犯人类隐私、加剧社会不平等甚至危害人类的工具。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没有解读文明的眼睛,代码永远只是冰冷的符号”。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利益。
人工智能所扮演的角色是人类的“协作者”,绝非“取代者”。毕竟,哲学思辨、感知直觉、情感温度,这些都是数据和算法无法捕捉的灵魂共鸣。智能时代已来,与其焦虑、恐惧、排斥,不如去思考未来如何与机器共处。唯有坚守人之为人的本质,方能在技术狂潮中锚定文明的方向。未来的挑战,不在于防备“机器反叛”,而在于引导“科技向善”,实现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的共赢,最终实现人类福祉的全面提升。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