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促发展丨“乡土中国”的时代新貌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

null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悠久厚重的农耕文明深深烙印在民族血脉之中。从“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治国箴言,到历代王朝“重农固本”的执政圭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进入新时代,一部脱贫攻坚的史诗、一曲乡村振兴的壮歌,在神州大地上演了气壮山河的山乡巨变,古老的乡土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的深刻蝶变。与此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乡村也面临人口减少、耕地撂荒、农房闲置等诸多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势,人们难免有诸多隐忧和顾虑:未来谁来种地?中国人的饭碗还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脱贫之后的农村将怎样更好发展?推而广之,我们如何吸取一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既具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乡村发展之路?这些都是我们沉浸于乡村蝶变喜悦的同时,不能不严肃审视并努力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乡土中国”的时代新貌

  “迤递三千里,江山一卷横。”六百余载光阴流转,元代名家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勾勒了中国人对诗画田园的憧憬与向往。然而,这画卷之外的“乡土中国”,曾经是群山锁困、沟壑纵横的贫瘠形象,在“望山跑死马,望村跑断腿”的叹息里,深藏着世代农人对丰衣足食的灼灼渴望。

  置身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乡村蕴藏着社会变革深沉而蓬勃的力量。在党的带领下,广大农民觉醒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投身中国革命的历史洪流,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也改写了乡村和农民自己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乡村迎来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建立农村基层政权,开展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开展全国性扫除文盲运动,发展普惠性农村社会事业……第一次真正成为乡村主人的农民,以极大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改革开放的“一池春水”也从农村开始激活,比如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系列创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此后,我们党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彻底废除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新时代的曙光穿透层峦、照亮乡土,一场关乎民族根基的伟大变革在阡陌间铺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扫千百年来“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的喟叹。无数曾经深陷贫困泥沼的村庄和家庭,彻底告别贫困,稳步踏上小康之路。放眼全国,从秦岭深处到高原之巅,从长江之畔到黄河之滨,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点缀其间,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徐徐展开。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四好农村路”沟通城乡、连接市场,250余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纵横蜿蜒,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4%,电力网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超99.9%,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进千家万户,曾经沉寂的夜晚被太阳能路灯温柔点亮。农村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稳定保持在90%以上。青砖黛瓦的民居与生机盎然的田园、清澈见底的河流相映成趣,一个个风景优美、环境舒适、交通便利、设施完备的宜居乡村被更多人看见。

  产业发展活力涌现。当前,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传统农业加快转型升级,农用无人机飞越青苗,智能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信息,大型农机不知疲惫地高效耕耘,“新农人”在田间地头大秀“科技范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约18万亿元,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8.2万个,30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晋升“名品”,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受到“追捧”,让村里的“土特产”变成了城里的“香饽饽”。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村字号”“乡游”IP吸粉无数,采摘观光、农事体验、科普培训、康养保健等产业在一方乡土中竞相兴起,农产品乘“云”出村、收入顺“网”归家,“农业+”成为旅游和消费的新热点。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如今正通过电商直播、非遗传承、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将阡陌交通转化为致富坦途。

  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其收入、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状况直接反映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农民兜里鼓起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底气与希冀所在。衣,从穿暖到穿美、穿出时尚;食,从吃饱到吃好、吃出健康;住,从有所居到更敞亮、更宜居;行,从便利通畅到快捷舒适。更深刻的改变,在于公共服务持续优化。通过实施“特岗计划”,中西部地区22个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补充了115万名教师,知识的星火点亮乡村课堂;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水涨船高,从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24年的670元,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超90%,乡村两级诊疗量县域内占比长期保持在2/3以上,乡音乡情里守护健康;基本养老保险的网络继续扩大,参保率已达到95%,稳稳托底农民的晚年时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愿景,正在跃动的数字和精准的政策实施里,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文明乡风蔚然成风。“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从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到健身广场,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精神世界越发充实丰盈,移风易俗默默改变着生活底色,淳朴的乡情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村BA”的篮球激情点燃夜空,“村超”的绿茵梦想肆意飞扬,“村晚”的舞台演绎自信与欢畅,“村跑”的脚步丈量家园的空间……各种乡土气息浓郁、农民喜闻乐见的“村字号”活动竞相开展,非遗技艺在掌声中焕发新生,礼仪风俗于展演里赓续传统。文化繁荣、大地流彩,乡村文明的新画卷正由农民自己挥毫泼墨。邻里之间,欢声笑语多了、“鸡毛蒜皮”少了,乡村社会的文明指数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不断攀升。

  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蓝图展开,中国乡村正进行着从“全面小康”到“全面振兴”的历史性跨越,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改善上,更体现在制度框架的完善、发展理念的跃升与内生能力的觉醒中。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contentToPrint);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close(); printWindow.print(); // 打印完成后关闭新窗口,并将焦点返回到当前页面窗口 printWindow.close(); window.f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