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促发展丨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拓展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

  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发展

  贫困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生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顽疾。将其喻为“顽疾”,不仅因其治理维艰,更在于其易反复、难根除。正因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至今仍深陷“贫困—干预—返贫”的怪圈,始终未能实现稳定、可持续的脱贫跃迁。究其根源,或因致贫原因的复杂性多样性,或因帮扶政策缺乏连贯性持久性,或因实现内生“造血”非一时一事之功,或因资源垄断与机会不公的痼疾难以撼动,不一而足。对我国来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绝非易事,一个地区长期贫困造成群众信心上的抑制、志气上的消磨、意愿上的减弱,需要持续正向激励才能逐渐消弭。再比如,现代产业发展越来越向产业链延伸、向多功能拓展,没有外部力量介入,单凭乡村难以完成这样的转型,有基础的乡村尚且如此,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就更为困难。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胜利的取得固然可贵,但巩固胜利成果才是最难的。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凯歌犹在耳畔,而“持”胜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掷地有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扶上马,如何送一程?党中央审时度势,2021年作出设立5年过渡期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过渡期内严格做到“四个不摘”,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的平稳、有效衔接。这一制度安排,既为筑牢脱贫根基、防范返贫致贫风险提供了关键缓冲,也为探索衔接路径、优化长效机制预留了宝贵的政策空间。

  从2021年到2025年,过渡期行至最后一年。下一步怎么走,还需要客观分析、精准评估、正确对待。我们必须深谙消除贫困的复杂性、长期性与反复性,保持历史耐心与战略韧性,坚决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将持之以恒的制度创新、能力建设和包容性增长作为其根本解方。

  一是织密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网”。返贫致贫的风险,并非蛰伏于脱贫之后的某个节点,而是深嵌于脱贫过程的脆弱性环节之中,容易出现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动态交织现象。比如,有的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已经脱贫但不够稳定;有些农户过去不是贫困户但处于贫困边缘,现在有致贫的风险;还有些农户因病、因残、因就业不稳,收入大幅降低或支出大幅增加,也可能由此致贫。洞悉此险,应结合历史情况和现实要求,精准界定规模性返贫致贫的“警戒水位”,构筑起灵敏高效的“预警雷达”,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持续加强防止返贫致贫的动态监测,实时捕捉收入波动、医疗重负、教育压力等“涟漪”,精准识别突发重病、自然灾害、产业受挫等风险苗头。同时,将干预的端口前移,建立“风险识别—快速研判—精准滴灌”的响应机制,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群体,在风险演变为现实前启动帮扶,避免“小病拖成大灾”。

  二是建立长效化机制“防护栏”。要真正实现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必须推动阶段性帮扶政策转化为长效化制度安排,确保各阶段目标与政策工具的无缝衔接,形成久久为功的治理韧性。过渡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特殊时期的超常规举措,审慎转化为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面向未来,需以精准的“政策听诊器”对现有帮扶措施进行适应性评估,通过“延续—优化—调整”的动态校准,维系制度的连续性与公信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常态化帮扶的长效机制,为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量身定制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完善央地垂直互动、地方横向联动、地方内横纵交织的帮扶运行机制,以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帮扶机制,推动帮扶方与被帮扶方的互惠互利。此前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如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科技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团、社会组织结对帮扶等,应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

  三是培育造血式赋能“新引擎”。防止返贫致贫的根本,在于实现从生存型“输血”援助向发展型“造血”赋能的转变,通过激发脱贫主体的能动性,推动其从“脱贫客体”转化为“振兴主体”,完成“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认知跃迁。产业培育是这一转型的核心载体与制度枢纽。目前,全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但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也是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技术、人才支持力度,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培训产业带头人等,推动帮扶产业“从有到好”,持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振兴之路。

  “行百里者半九十。”从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正处于制度变迁的深水区与韧性考验的关键期,尤需摒弃任何松劲懈怠的治理惰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持胜之道”,其精髓恰在于一个“持”字,持的是恒心,持的是定力,持的是温度。唯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决守护好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方能使彪炳史册的脱贫伟业真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contentToPrint);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close(); printWindow.print(); // 打印完成后关闭新窗口,并将焦点返回到当前页面窗口 printWindow.close(); window.f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