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乡村振兴,绝非外力塑造的“盆景”,而是内在生长的“森林”。激发内生动力,正是要唤醒乡村的生长因子,聚焦自身肌体探寻发展的密码,让内部觉醒与外部支持同频共振,走出一条生生不息的现代化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因而,实现从“援助输血”向“自主造血”的内源式发展,方是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原动力与核心密码。
发展产业“强动力”。产业兴则百业兴,每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当前,我国乡村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不强、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发展产业要基于本地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比如,福建沙县小吃以“一盅一箸”撬动全球味蕾,门店遍及79个国家和地区,让中华烟火气飘向世界;山东曹县汉服借“国潮”东风强势“出圈”,2024年年产值超120亿元,凭“一针一线”织就文化新名片……乡村不仅是衣食之源,还拥有迷人的生态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洗眼润肺、疗愈心灵,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形成复合型产业体系。同时,发展产业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必须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在家门口就能“采撷果实”。
引育人才“添活力”。人气旺则事业兴,人力资本集聚是乡村内生性发展的核心动能。乡村振兴之难,在于人口结构失衡与人才生态断层的复合挑战。今天的乡村,既需要“懂土地”的守望者,让“田秀才”“土专家”的智慧点亮田野;也需要“懂世界”的开拓者,让“农创客”激活产业、“带货王”链接市场。要广开“才”路,抓好招才引智,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想方设法优化农村发展条件,让有志于惠泽桑梓的人士回乡兴业,让渴望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须看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家园建设的“天然主角”,要尊重其主人翁地位和创造能力,调动农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
赓续文明“铸心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一次乡村“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一场对优秀乡土文化的深情“寻根”与自信“焕新”。中国历史悠远的农耕文明、乡村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风雨兼程的历史见证,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繁荣乡村文化,需“内外兼修”:既要内部挖潜,发掘传统文化底蕴,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古村落保护,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载体活化利用,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也要外部借力,用丰富、优质的“文化食粮”滋养心灵,以文明乡风建设纠治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问题,让乡村充满“人情味”而不背“人情债”。唯有文化之根深扎沃土,乡村的精神脊梁才能挺立,乡村才能散发出由内而外的自信光芒。
厚植绿色“蓄内力”。当物质丰裕触发逆城市化心理机制时,乡村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意蕴便升华为稀缺要素。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越向往远离喧嚣的田园宁静。要吸引人,就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村容村貌。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村庄格局风貌是历史上顺应地理、气候、人文条件延续而成的,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留住乡风乡韵乡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价值转化,以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品、滋养文旅康养新业态,吸引人们前来居住生活和就业创业,将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建强组织“聚合力”。“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神经中枢”和内生发展的“组织引擎”。基层党组织的强弱,直接关乎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因此,必须将战斗在最前沿的基层党组织,锻造成乡亲们心中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主心骨”。当前,部分农村党组织还存在组织不健全、力量薄弱等问题,有的乡村干部能力不足、担当不够,在基层“水土不服”。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配强乡镇涉农服务力量,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这支“生力军”,持续为乡村治理“充电赋能”。
我们要建设的乡村,不是城市的“翻版”或“依附”,而是产业活、人气旺、组织强、生态优、文化兴的希望沃土。在这片土地上,产业生机勃发,人们富足安乐,文化传承绵延,每一份对故土的眷恋与梦想,都能在此找到安放与生长的土壤。这才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作为“关键变量”所蕴含的磅礴伟力与深远价值。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