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促发展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决策。

  20多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如一场深刻的“乡村革命”,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更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写入标题;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提出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千万工程”何以具有如此磅礴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迁移、可复制、可迭代的乡村振兴“中国方案”。其伟大之处在于,始于但不止于人居环境整治,它由点及面、步步深入、持续升级,其变革之力穿透了人居环境整治的表层,深刻重塑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它犹如一场成功的“未来乡村”预演,以浙江大地的生动实践,雄辩地回答了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干什么、怎么干、靠谁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科学性、系统性、人民性已经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学好用好其中的精髓要义。

  学什么?重点在于领悟其治理范式的“核心基因”与“方法宝库”。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的演进,虽因地域差异呈现丰富样态,但渗透其中的理念和方法是一以贯之的。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深化嵌入式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枢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等等。这些“金钥匙”既有价值高度,又有实招硬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怎么学?关键在于“循证施策”与“精准破题”。面对中国农村千差万别的地理风貌、发展阶段与文化背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刻舟求剑”式照搬,即脱离实际搞“一刀切”,忽视本土特色与阶段差异;二是“望洋兴叹”式畏难,即困于财力物力不足,未战先怯,产生“学不了”的消极心态。走出这些认识误区,需要回到基层,问计于民。“千万工程”正是源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点滴实践。今天的学习和运用,同样要结合实际,深度调研,找准抓什么、明确怎么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可感可及、温暖人心的实事,积小步为大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关乎文明根脉、牵系“国之大者”的深刻变革,也是交织着产业升级、制度创新、文化传承、生态永续的交响曲,注定需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无数奋斗者正以汗水为墨、大地为卷、智慧为笔,努力描绘新时代的振兴画卷。一个不负期待的新“乡土中国”,必将带着丰收的希望与时代的荣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巍然崛起。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contentToPrint);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close(); printWindow.print(); // 打印完成后关闭新窗口,并将焦点返回到当前页面窗口 printWindow.close(); window.f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