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缘何兴起
新大众文艺的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绝非偶然,不仅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和时代原因,还有技术、媒介、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作用。社会的巨大新变、科技的迭代升级以及人的情感抒发,共同催发了这一崭新的文艺气象。新大众文艺犹如一面多棱镜,多侧面折射出当代中国在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层面的深刻变化。
信息技术革命为新大众文艺的勃兴提供了物质条件。人类历史上,从“纸与笔”到“铅与火”,再从“光与电”到“数与网”,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几乎都孕育出文化发展的“春天”。例如19世纪印象派油画风靡,就是得益于化学的进步、合成颜料的增多,“没有装在锡管中的颜料,就没有塞尚、没有莫奈”。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到来,大大降低了文艺创作和欣赏的门槛。曾经让一些人觉得遥不可及的画笔、乐器、摄像机等专业设备,如今浓缩在方寸屏幕间被一手掌握。只需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人人都可以作为创作者坦然进入这个文艺新空间,“一个人就是一个剧组、一双手就是一支乐队”,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得我国11亿多网民同时也是11亿多文艺创作者、欣赏者、评论者,文艺创新的主体和空间因此得到极大拓展。在文艺形式上,“文艺+科技”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开创了一个包容无限可能的文艺原野:利用全息投影可以看到李白“穿越”诵诗,元宇宙实现了观众和演员同台即兴创作,通过VR绘画能够在三维空间泼墨挥毫……此外,媒介技术的变革也推动了文艺传播效率的全方位提升,实时反馈和动态互动技术的成熟也使得文艺创作愈加契合受众的偏好。自家阳台刚刚一现的昙花可能马上就被上百万人围观点赞,在山林间制作的非遗雕漆作品一夜之间就能引来海内外上亿次的播放……新媒介技术的即时性、便捷性和放大性,成就了新大众文艺传播的铺天盖地之势。
文化素养的普遍跃升为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奠定了知识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经过70余年不懈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普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种变化使得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借助智能设备便捷记录自己的生活,随时随心表达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阅读、欣赏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并发表独立的看法。从基础的文字表达到影像剪辑、从简单的音乐创作到多媒体合成,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掌握文艺创作的技能、享受文艺创作的自由。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照亮了心灵,文化点燃了自信,人们愈发敢于并善于将自身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转化为艺术表达:我的生活值得存照,我的情感值得歌唱,我的体验值得分享。与此同时,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人们的生活体验相互激荡,中华大地“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在每个人心中以不同的形态显现。古朴的传统村落、惊艳的非遗表演、华美的凤冠霞帔……这些传承久远的古老文化,成为普通人创作灵感的活水源头,润物无声地沁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激荡起无数人的文心与文采。于是,我们惊喜地发现,传统的文化根脉与鲜活的生命个体交织碰撞,塑造出既古老又青春、既乡土又世界的中式美学。
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更高向往为新大众文艺的生发提供了内生动力。当衣食无忧成为生活的底色,心灵便渴望更丰盈的滋养,人们有余情也有余力去享受文艺了,开始把更多的精力和目光投向精神文化领域的探索和创造。这种从“物质生存”到“精神表达”的阶段性转变,使得新大众文艺恰如积蓄了一冬的种子破土而出。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紧张情绪与精神压力,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方精神的栖息地、一片情感的共鸣场,新大众文艺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自我纾解和疗愈的港湾。通勤路上观看一段治愈人心的短视频,是片刻的放松;深夜阅读一篇引发共鸣的网络短文,是精神的远足;暇余录制一首自己写的小歌与朋友分享,是情感的释放……“悦己”不再是奢侈而是生活的刚需,情感的分享、情绪的抒发成为文艺的重要生发点。发自内心的文化渴望,使得每个人在平凡日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也让这个时代的文艺创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温度。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绝非简单文化消费方式的升级,而是整个民族在实现物质积累后必然出现的精神跃升,是人们在物质丰裕后精神世界的舒展与绽放。新大众文艺的出现顺应了这一趋势,凭借自身多元的内容、形式、样态,用丰盛的文化供给精准对接不同受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温情、抚慰人心,因而得以渐成风尚。
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为新大众文艺的壮大开辟了广阔天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作为一种生动的、具象化的表现形式,文艺最能代表、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这些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些沧海桑田的史诗巨变,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矿藏,为正在涌现的新大众文艺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强大的思想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同时,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人们生命体验的剧烈变化:从乡村到城市,从田野到工厂,生活的轨迹在变,职业身份在变,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也在不断激荡和扩展。置身其间的人们,真切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迁,经历着真实的精神生活,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我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验,也经历着独一无二的中国体验。过去的生活记忆、文化库存与现在的生活、心境发生碰撞之后产生的新体验、新想法、新感受,表达出来就是新的文艺。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坐标,渴望留下自己的印记,期待被看见、被听见。新大众文艺正是记录时代脉动、安放个人情感、表达生命体验的文化沃土,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无数具体而微、可亲可感的注脚。
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将文艺创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在延安窑洞里号召“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再到新时代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创作”的宗旨始终一脉相承,日益清晰且坚定。它强调文艺的根在人民、魂在人民,评价的最高标准也在人民;它鼓励创新创造,也守护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它强调拥抱市场活力,也恪守社会责任;它真诚鼓励人民自由表达创作,也引领向上向善;它强调“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倡导“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美学追求,要求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人民文化实践中充分融合,人民文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气象与风采,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经典,推动中国文艺不断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正是在这理论之光的引领下,新大众文艺得以在时代的沃土中,既牢牢秉持正确方向,又自由舒展个性枝叶,成长为一片生机勃勃、百花争妍的文艺百花园。
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是技术进步拆除了藩篱,是教育普及点亮了心灯,是心灵渴求找到了出口,是时代巨变激发了表达,更是“人民至上”理念在文艺园地的生动实践,是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鲜明映照。归根结底,是亿万被科技赋能、被知识照亮、被时代召唤的普通人,成为这场文艺新潮最磅礴的创造力量。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