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促发展丨从雅俗之争到雅俗共赏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

  从雅俗之争到雅俗共赏

  在中西数千年的文艺长河中,雅俗之争如同一条若隐若现的潜流。从我国春秋时代“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初辩、唐宋时期文人词与市井曲的并行、清代戏曲艺术的“花雅之争”、新文化运动时期文言文与白话文之辩,到西方宫艺术与民间歌谣的对垒、19世纪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纷争,这场关于“高”与“低”、“雅”与“俗”的争论,古今中外,从未停歇。有趣的是,在时间老人的评判之下,多少曾经被视为下里巴人的乡野小调,历经岁月淘洗,终成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一些高居庙堂的阳春白雪,也可能在岁月流转中褪去光环。正如《诗经》经历了由“俗”入“雅”,最终雅俗共赏一样,“雅”与“俗”并非不可逾越的楚河汉界,而是同根同源的生命之树,其枝叶花果常随时代风雨流转互换。今天的“新大众”,未必不是明日的“新高雅”。故此,看待雅俗流变,需要一双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慧眼。

  新大众文艺最动人的气象之一,便是它正悄然融化“雅”与“俗”之间的坚冰,展现出雅俗共赏的蓬勃生机。农民工诗人笔下的汗滴与星光,短视频镜头里的晨昏与远方,这些从生活深处走来的创作,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一般,常在不经意间拨动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琴弦,让通俗的形式与深刻的意蕴实现水乳交融。当然,这趟破冰之旅并非坦途,质疑之声随之而来:通俗是否会滑向庸俗?网络创作有无失之浅薄?商业洪流是否会将文艺作品异化为消费符号?算法编织的“审美茧房”会否禁锢审美?尤为特殊的是,新大众文艺以其光速传播和亿万级参与,将这场古老的雅俗之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激烈程度诚如学者所叹言,“远超古典社会”。

  这些纷争,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文艺评价的复杂光谱。其一,心有别裁,花入各眼。审美本是一场心灵的私语,每个人拥有不同的际遇阅历、情感遭遇,各异的生命底色自然孕育出千差万别的审美趣味和评判标尺,所谓“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同一部电影,有人奉为经典,有人弃如敝屣;同一首歌曲,少年听出迷茫,中年品出沧桑;同一部网络小说,有人追捧“爽感”,有人批评“浅薄”。其二,海量之下,难免泥沙。新大众文艺的汪洋大海,令人惊艳的浪花有之,粗粝的砂石也有之。比如,在创作者数千万、作品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花园里,“草多花少”是客观事实,抄袭模仿、“快餐化”现象确实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短板摆在面前。其三,雅俗流变,其道如川。文化现象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科学公式来划定界限,恰如王国维所言,“雅俗古今之分,不过时代之差,其间固无界限也”。昨日之“俗”,可为今日之“雅”;今日之“新”,或为明日之“常”。种种因素交织,让雅俗之辩超越了单纯的美学讨论,成为观察时代文化变迁的独特窗口。

  对新大众文艺而言,雅俗共赏不仅是其基本面貌,更是其行稳致远的发展方向。历史长廊中,那些穿透时光、熠熠生辉的经典作品,无一不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它们有力证明,唯有将深邃的思想之美,注入动人的形式之美,作品才能拥有不朽的生命力。新大众文艺的成长壮大,呼唤包容万象的胸襟:既要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也要有下里巴人的鲜活;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也要有真切细腻的个人情感;既要有思想艺术的“筋骨”,也要有贴近生命的“温度”。不拘一格、不形一态、不定一尊,方能百花竞放。那么,如何才能抵达雅俗共赏的融通之境?路径就在于做到四个“共”。

  “共情”为魂。“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艺术的魅力,在于直抵人心、触及灵魂,让人们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内心的共振。矿工诗人陈年喜“用爆破找寻生活入口,用诗歌找寻人生出口”,菜场作家陈慧在散文集《在菜场,在人间》里记录人情冷暖,李子柒的非遗短视频风靡全球……这些无不证明:看似随性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因其真实质朴、触碰人们内心柔软之处,便可以超越职业、年龄、地域等种种差异,引发极为广泛的社会共鸣,雅俗的藩篱也将在这种共情中得到消解。这也启示我们,要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就必须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用心观察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用情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真正把心、情、思沉到生活之中。

  “共创”为桥。雅俗共赏,既不是“小圈子”的曲高和寡、喃喃自语,亦非众声喧哗、浅薄狂欢,而是需要专业深度与大众活力的良性互动。为此,一方面,要积极搭建桥梁,让更多来自民间的“草根”创作者获得专业性的滋养与提升,也要让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创作者深入基层、汲取养分,培育新时代的文艺大师。另一方面,要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鼓励多元表达、直抒胸臆,在思绪碰撞中激发灵感、提升品质。唯有形成“专业引领大众、大众滋养专业”的创作生态,新大众文艺的天空才能群星灿烂,新时代的大师巨匠才能如泉奔涌。

  “共融”为道。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结合、内容和形式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正所谓“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思想性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和元气所在,观赏性则是其得以流传千里的保障,除了通俗平易之形,文艺还要有载道传道之能。如果说思想性是灵魂,那艺术性就是翅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如今,科技革新带来炫目的表达手段,但艺术的丰盈归根结底在于思想的深度。真正的经典作品,往往蕴藏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的真切关怀和对生命的虔诚叩问。新大众文艺要行之久远,就必须在通俗平易与精神高度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既善用新技术、新形式,更要严把内容关、深挖思想矿,使作品既有鲜活灵动之“形”,更有载道传道之“魂”,让深刻的思想因生动的表达而魅力四射,让生动的形式因思想的深度而意蕴悠长,努力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统一。

  “共评”为鉴。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传统文艺中,专业评论家对文艺作品的看法是重要的评判标签,而在新大众文艺的评价体系中,读者认不认可、网民买不买账,皆为重要尺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艺创作在其艺术价值之上还被赋予了商品属性,许多文化产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和增值。新大众文艺扬帆远航离不开市场的托举,但市场既非文艺的主宰亦非其奴仆,若唯流量是从,像某些微短剧一样靠猎奇情节博眼球,终将昙花一现、迅速湮灭。优秀作品应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经得起人民口碑、专家眼光、市场检验的三重考验,既叫好又叫座。要建立开放、包容、专业的评价体系,既倾听大众的掌声,也珍视同行的灼见,在坚守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独立价值的同时,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通过良性的评价机制为文艺创作建真言、开良方,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从《诗经》的“十五国风”到宋词的市井俗唱,从元曲的勾栏瓦舍到明清小说的街巷流传,中华文艺的江河因不辞细流而成其深,因与时偕行而气象万千。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立于时代的船头,观新大众文艺的浪潮奔涌不息,远近皆是希望的海洋。在这片波澜壮阔的蓝天碧海,我们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将如春潮般涌流,一轮属于人民大众的文艺新时代的旭日正在冉冉东升。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contentToPrint); printWindow.document.write('
Baidu
map
'); printWindow.document.close(); printWindow.print(); // 打印完成后关闭新窗口,并将焦点返回到当前页面窗口 printWindow.close(); window.f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