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层治理这个根本
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同时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枫桥经验”启示我们,要加强城乡基层精细化管理,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夯实基层治理这个根本,关键是要在千头万绪中下好“绣花功夫”,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突出党建引领,不断筑牢基层治理的主心骨。社会转型期往往利益多元、思想活跃,凝聚共识尤为不易。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公民个体等,面临的问题涉及经济纠纷、家庭矛盾、邻里关系等多方面,亟须坚强有力的核心统筹协调。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能够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动员资源、整合力量。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持续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整顿软弱涣散组织,选优配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这一“领头雁”;另一方面要完善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融合机制,搭建党、政、企、社、民协同平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民生为大,实现服务民生与凝聚民心的共生循环。基层治理本质上是人心工程。作为民情民意的“晴雨表”和“放大器”,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民心向背:做得好则倍聚人心,做不好则倍失人心。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民忧民怨大多已非单纯的物质短缺问题,更多体现为心理感受问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共情”与“有感”,这就需要摒弃“见物不见人”的误区,避免让群众有“获得”却“无感”。要敏锐感知群众的喜怒哀乐、心头冷暖,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紧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从群众最满意处着手、最不满意处改进,时刻思考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感觉更安全幸福一些,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身边、抵达群众心坎。
优化社区功能,激活社区治理“微单元”。社区是人们安排自己生产生活的小环境小生态,既有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又有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可以把宏大的、抽象的社会治理具体地、确定地落到群众身边,让社会治理有感可及。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治理就是社会治理的根,成千上万相互交织的社区构成了社会治理的根系。加强社区治理,就要从人们最鲜活、最可感的身边事出发,从最具体、最琐碎的工作抓起,着力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真正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将枝枝蔓蔓、牵牵绊绊、磕磕碰碰的“生活现场”变成有方向、有力量、有温度的“治理主场”。同时,要大力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责任感,推动人们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进对邻里、社区以及社会的真切了解和认识,从而培育积极、理性、平和的心态。
注重以文化人,善以文化之力沁润心灵、消弭分歧。文化具有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重要作用,历来被视为一种柔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孔子所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深刻揭示了道德教化对社会秩序的功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等基层单元既是地理共同体和行政共同体,也是交往共同体和心灵共同体;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家园,而且是精神意义上的家园。通过构建基层文化空间、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发挥文化在基层治理中“黏合剂”的作用,增进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拉近居民间的心理距离,形成“邻里一家亲”的认同感、归属感,化外在规范为内在自觉。要挖掘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蕴含其中的修身立世、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优秀因子,打造当地群众认可的共同文化记忆,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乡规民约、村规家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人好事评选活动,更好地促进乡风文明、社风淳化。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
打印